
吴明 硕果

王云喜 古树乡情
正方
正泰瓷社掌门人杜家玲:当代大师巅峰之作,价格飞升但仍有升值潜力
大概从2000年开始,正泰瓷社就着力于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作品的推广,当时并没有太多人关注。至少在5年前,当代名家名作价格还很低。几万块钱就能收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巅峰之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的一把茶壶,2007年时候的价格大概只有5万,现在是20万以上。2008年中国嘉德(微博)秋拍,戴荣华的一件粉彩仕女瓶18万成交,2010年秋拍重新出现,价格已经是60万成交。而戴荣华同等作品今年一级市场价格更是超百万。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在2006年以6.5万元的价格就可以买到的作品,现在的价格也超过50万元。
尽管这些作品目前已经有了较高的价格,但从中国经济发展及长远角度看,我认为,它们还是有非常大的升值潜力和空间的。首先,从艺术品收藏品市场看,中国书画经历了十五六年的发展,价格逐渐走高,相对而言,以陶瓷为载体展现书画艺术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有绘画的技艺难度,还有烧制的风险。名画几十万上百万很平常,陶瓷艺术家作品能达到百万价格的还是凤毛麟角;其次,有史以来,“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镇就是陶瓷艺术的集大成者。而当代艺术陶瓷,无论从工艺水平还是艺术造诣上来看,既继承发展了中国千年制瓷技艺,又结合了当代绘画艺术,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古瓷相比,它唯一缺少的就是历史沧桑感和考古价值,但这只需要假以时日。所以我一直强调的就是,“如今的现玩就是将来的珍玩”。我们当代出色的陶艺大师的巅峰之作定会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对于初级藏者,我有几点建议:第一,收藏作品不要简单地迷信所谓“大师”的头衔。大师作品也分三六九等,有得意之作、满意之作、一般作品和应酬作品,后面的就不太有收藏价值。第二,有些人会认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定比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级别高,这不对。景德镇2004年首届陶瓷艺术大师的水准就相当高,且德艺双馨,比如陆如、刘平、汪桂英等人。第三,现在这个市场确实过度红火。在大师作品的带动下,整个行业,三六九等的作品都跟着水涨船高。这里面不乏也会产生泡沫,有风险,对此藏家要有清醒认识。藏家要学会鉴别什么是真正好的、值得用心、用财藏的。不能将其完全看成是一种投资跟风。
当代瓷这几年价格飞涨,也确实把一些真心热爱陶瓷的藏友挡在了门外。前几年,我的一些朋友,有大学教授、医生,还有企业高管、金领职员的,都可以入手一些顶级陶瓷艺术家的作品,但现在心有余力不足了,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极力挖掘一些有潜力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相信,未来的“顶级大师”,就在他们当中。
反方
上海春天国际艺术沙龙公司总经理葛千涛:当代瓷器价格飞升就是一场泡沫
当代瓷器价格飞升,我觉得就是一场泡沫,景德镇尤甚。
现在景德镇的许多“陶瓷大师”,实际上是陶瓷画家,他们将陶瓷变成了载体,绘画变成主体,本末倒置了。
在世界上享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陶瓷美学,并不是靠简单的绘画语言打动世界,而是靠完美的器型,独特的技艺,丰富的釉色来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崇尚一花一世界,崇尚细节、简约带来的中国意境。几千年前,中国的陶瓷对世界产生过至深的感召力,其优美的器形深深地打动了世界。欧洲人对于中国人居然会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这么高级的、富有设计感和尺度感的物品感到惊讶。它的身上体现的是传统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而今天我们去景德镇,看到的除了“以绘画为主”的陶艺作品,还有许多用陶瓷构建的大型“公共艺术”,感受到的不是审美上的愉悦,也不是所谓的千年瓷文化,而是一种暴力美学。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恶意炒作带来的所谓当代陶瓷的价格飞涨,很多被炒作成几百万、几千万的作品,我相信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它像股票、像期货,唯独跟陶瓷艺术没有太大关系。
对于天价当代瓷,藏家应该引起警惕。因为中国的艺术品尚未具备金融产品的属性,要进入流通领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权威的鉴定机构、评估机构、能作为抵押物在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在西方,当你需要流转资金,可以把收藏的艺术品作为银行的抵押资产,但在国内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如果说到拍卖,它则是另外一种游戏,对局外人而言,却是雾里看花。
天价炒作对整个行业来说也是破坏。前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发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明证。一些大的西方藏家,尤伦斯、西克都在“清仓”。而中国艺术市场发生的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昨天发生过的事情,今天正在发生,而且明天还会继续。
作为想要收藏当代瓷器的藏者,我的建议是:你必须是真正的热爱陶瓷艺术。你至少要对中国的陶瓷历史有了解。你要用自己的眼去“看”,而不是用耳朵去“听”。
相比之下,我比较欣赏浙江龙泉的青瓷作品。中国当代那么多窑口,我认为,真正能够超越南宋的,只有龙泉。而其他窑口的当代瓷基本上是源于传统,低于传统。龙泉青瓷的“传承人”,从练泥到拉坯、上釉到烧制,基本上是独立完成。不是像景德镇的分工作业方式——这对陶艺的发展有害无益。我也比较关注龙泉当地一些有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年轻陶民的作品。它们能让我感受到南宋传承下来的那种生活美学,注重内心的表达。这样的作品并不昂贵,市场涨幅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
希望能看到当代陶瓷回到瓷的品质,土的味道,火的痕迹。器以载道!
李小聪:不管世事纷扰 艺术家做好“功课”就对了
我相信市场自有它自己的规律。作为一个陶瓷艺术家,一个国画家,我没有解读这种现象的能力,我最关心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艺术家应该怎样做好自己的“功课”。
功课内容是什么?就是怎么把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到一个作品当中,让它承载一种文化的能量,传递一种属于我的个人信息。而我对藏家的期待,也不是他愿意出多么高昂的价格,而是他能读懂我的作品,和我产生共鸣。
市场,其实是个令人头疼的东西。我曾经说,现在的收藏家是“收了就藏起来”。即便我的作品卖出了很高的价钱,但如果最终是给人放在仓库里,这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作品就像是艺术家生出来的孩子,我希望能把它交给真正爱它、懂它的人手里。我也会和经纪人商量,关于作品的涨幅,让它尽可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幅度,让它能够健康成长。
去年,新珐琅彩镶器《匡庐嶙峋图》拍出270万元的价格后,直到现在,我一直处于一种“收”的状态。接触的客户比较少,作品也不太出来了。我希望静下心来,想清楚一些问题,再进行创作。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个艺术家,如果被欲望所控制,艺术追求就不那么纯粹,也就意味着艺术生命力开始减弱,这是很可怕的。所以我现在尽量压缩自己在生活上的需求,力图让自己保持一个本原的状态。说实话,我的作品真正进入市场,并且前景看好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我从15岁开始画瓷器,画了四十年。难熬的日子多了,作品卖不出去的日子也多了。如果不是凭着一腔热爱,怎么可能走到今天?我希望自己能够一直记得自己的这份“初心”,不迷失,不膨胀。
我想象中最完美的状态是:艺术家既可以体面地生存,但同时又可以保持一片心灵的净土。我不认为这是不可企及的状态。艺术市场的事情,我不想思考太多。我相信给它足够的时间,它会慢慢地走向理性,变得成熟。而作为艺术家,只要朝着自己认为正确的那个价值观前行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