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仿古瓷器历史条件及仿古方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不恭
2012-7-11 9:08:17

景德镇的仿古瓷
仿古瓷,即仿其釉彩、仿其器型、仿其纹饰或兼而有之,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种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工艺现象,不论在民间还是在官方都大量存在,因而仿古瓷存世很多。它主要萌芽于两宋,形成于元代,成熟于明代,繁荣于清代前期,衰落于清代后期。总之,其基本上存在于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后半期,并对这一时期瓷器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古代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仿古瓷条目中说:“后期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称为仿古瓷。仿古之风,早在宋代就很流行,当时已出现了大量仿制商周青铜器,同时一些地方瓷窑也不乏刻意仿古者。”另如《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仿古瓷条目中说,仿古瓷即“仿占代或后期前朝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而烧制的瓷器,仿古瓷宋代已盛行……”其实,中国古代仿古瓷指的就是那种在中国古代瓷器发展过程中,一个时期的瓷器里出现模仿这个时期以前瓷器工艺的制品。
仿古瓷出现的历史条件
1.物以稀为贵
这是历代仿古瓷出现的重要原因。唐、宋、明、清时期哪种瓷器传世稀少,价格一定昂贵,直至今天亦如此。索思比、佳士德等几大拍卖行在拍卖文物时,凡是稀少的文物,其价格就贵;流传下来的瓷器越少,其价值就愈高。人们为了牟取暴利,就进行仿制。
2.文人品评
历代收藏家以及文化墨客在研究、欣赏陶瓷之余,留下了不少笔记,这对仿古瓷的出现也起了一定作用。如明代笔记中记载神宗御案上的一对成化斗彩鸡杯,当时值钱十万。此记载文字虽简单,但却现出了仿成化斗彩鸡杯的事实。明代文献记载有沈德符的《敝帚轩剩语》、王世贞的《觚不觚录》、张应文的《清秘藏》、谢肇涮的《五杂俎》、田艺蘅的《留留青》等。清代文献中也有许多记载,埘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嘉靖等时期的瓷器都有评价。这些评论对仿古文物影响很大,出现了仿永乐、宣德、成化各朝代的作品,数量很多,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收藏有这类仿品。
3.历代帝王爱好
宋徽宗以及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雍止、乾隆皇帝对文物非常喜爱,上行下效,形成风气。为迎合这种风气,大量仿造铜器,瓷器也不例外,五大名窑的作品有很多器形是仿汉代器物的。这样就使瓷器这种工艺由原来一般的工艺品上升为高级玩赏品。特别是明清时的几位皇帝对瓷器生产尤为重视,更使瓷器的玩赏性得到加强。而仿占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古代名窑瓷器可以在今天再现”的玩味中生产出来的。
4.投其所好
19世纪后期,很多国家大最掠取巾国文物。英同搜罗历代青瓷与秦三彩;法国搜罗珐花与郎窑红;日本搜罗唐三彩,宋、元磁州窑和嘉靖、万历五彩。由于这些国家对上述陶瓷的特殊爱好,加之传世瓷器数量有限,故投其所好,大量仿制。英国20世纪30年代出版两大本《康熙素三彩图录》,其中有黄地、绿地、紫地、黑地素三彩大瓶,5件一套的很多,这种5件一套的大瓶,康熙时期本来没有,是民国时为迎合英国需要而大量烧制的。珐花、郎窑红(法国称牛血红)的仿品也很多,也是民国时仿制的,其仿品在国外很多博物馆都有。日本喜欢宋代磁州窑的产品,从20世纪前半期开始大量收购,直至今日,其收藏的磁州窑精品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仿磁州窑的作品。
5.官民竞世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仿古瓷的生产提供了如下条件:首先是逐利的需求,刺激了民窑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民窑的制瓷工艺水平,形成了“官民竞世”的局面,使仿古瓷的制作得以顺利完成;其次是官窑、御窑厂的设立,使仿古瓷得以在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较强的条件下进行生产,仿古瓷得以逼真、精良;三是市场的形成,使仿古瓷得以成为商品,汇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从而刺激了制瓷工匠制作仿占瓷的积极性。
仿古瓷的仿古与作伪
一是源于对某些古陶瓷的爱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这些仿古陶瓷多是宫廷需要而烧制的官窑产品,工艺规整,质量精良,在仿古过程中还有不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