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 索      
赏玉五要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石头 2012-7-5 8:41:40

第一要,就是首先要看玉材,玉作为宝石类文物,不同于陶瓷、雕塑、青铜器,它首重的是材质。和阗玉在玉质上最优秀,因此高于其他玉石,收藏古玉首选应是和阗玉。在出产和阗玉1000多公里的山脉中,有十几个代表性的玉矿点,收藏者又有必要搞清藏品是属于哪个点的。  

第二要:是艺术性,即玉器的风格品位,史前古玉风格古朴、花纹简洁,有古拙之美。时代愈往后,纹饰愈发美观,唐宋时代,则出现了既有美术价值又有“气韵生动”画意的佳作。玉器升华为艺术品,需要玉的主人有较高的艺术要求,更需玉匠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杨伯达推崇宋代玉器,称好的宋玉犹如用笔画出的宋画,有形有神,图案中有画意,远近、高低关系都经处理,匠心独运,是风格独特,品位高尚的艺术品。欣赏宋玉,就像观摹宋画。  

第三要:是玉器的造型、纹饰。与其他工艺品不同,玉的加工工具简单。因为玉的硬度高于石,所以钢刀、铁斧对玉奈何不得,一向是用水调和俗称“金刚沙”的石英粉末醮在砣轮上磨玉。这种使用旋转器琢磨加工的原理,从古到今未有根本改变,改变的只是动力和旋轮。古人用脚踏板带动砣轮转动,较早时称“琢磨”,唐代起称“碾玉”,今人用电力带动砣轮,称“磨玉”。玉器加工工艺从史前到后代,由低到高,至战国连创顶峰。后代发生的重大变化是玉器商品化,因为加工制作要计成本,所以不再像战国时代那样,不惜工本地雕琢,清乾隆初年起新疆地方每年向朝廷进贡玉材4000斤,清代皇帝挑选优质玉料,命匠师不惜工本加工,形成清宫玉器精、细、秀的工艺风格,一反唐、宋、元、明商品化的倾向。在古玉收藏中,清宫廷玉器是值得重视的。与清宫不同,民间社会的玉器仍是商品化的,二者在艺术上不可相提并论,这正如瓷器中宫廷御用宫窑器与民间民窑器之区别。  

第四要:是铭刻。玉器上有铭文的,能记载相应的历史事件或作者,但由于玉石硬度大,磨刻文字不易,所以有铭文的玉器毕竟很少,不像石刻、青铜器,现在能见到商周古玉上有几个字的,战国起有玉制盟书、玉印,秦朝有“传国古玺”,汉代有“冈卯”(双印),则属纯作文字载体。从秦传国玺起,形成了帝王以玉制作“宝”、“玺”的传统,这是古玉发展史上特别的一支。玉器上刻作者名字的,只有明代陆子冈一人。  

第五要:是沁色。古玉的沁色,本是出于长期埋于地下,受土壤温、湿度和各种化学元素影响,玉肌受侵蚀后形成的后天的色彩,有一定审美价值。宋以后收藏家注意到这个问题,清代和当今收藏界仍很关注它。其次是黄色、黑色、白色、绿色、蓝色等,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古玉的美感。  

玉器泰斗杨伯达教授指出,古人将玉的质地和颜色归纳为“德符”关系,直到晚清,人们都是首德次符 ,即先看玉质,再看颜色。玉的颜色有白、青、黄、黑四种,羊脂白玉是德、符兼优的最上等美玉,白玉无瑕,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