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 索      
刘荣茂:化腐朽为神奇巧手把根留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2013-12-4 16:19:08

刘荣茂,艺名云舟,号根智,国家一级根艺美术师。现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理事,大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大连市金州根艺美术协会主席,大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根艺作品曾多次在国内获得金、银、铜牌。100余件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和艺术馆收藏。

一个不太大的小院子里堆满了疙疙瘩瘩的树杈子,还有一些已经腐烂的树根。这些“柴火”在农村烧火可能都没人要,而在刘荣茂看来,这些都是宝贝。经过他的一番摆弄,这些“柴火”就能成为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张飞、李逵,成为栩栩如生的梅花、雄狮、飞龙等。

刘荣茂说,烂树根是有灵性的,只要肯精心雕琢,它就会摇身一变成为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1

石匠研究起根雕

1969年,初中毕业的刘荣茂学起了石雕手艺,学刻碑文、浮雕,在手持钢钎铁锤叮叮当当之中,他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光。提起刘石匠,金州三十里堡镇四道河子乡的乡亲们至今还赞不绝口,他们说,刘荣茂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所以石碑刻得龙飞凤舞,很招人稀罕。

1982年,刘荣茂进城了,成为金州区市政管理处的一名职工。刘荣茂每天与花卉打交道,更加发挥了他的美术特长。一天,他在单位的图书室里偶然看见了一本杂志上对根雕艺术进行了详实的介绍,他一下子就着迷了。他没想到,自己熟视无睹的“柴火”经过雕琢竟能绽放出美丽。

刘荣茂开始了寻根之旅。每个周末,他就骑着自行车到乡下去转悠。在山上遇到被遗弃的树根,他就像见到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去挖掘。有时候,为了保证树根的完整性,他甚至把铁锹、头等工具扔到一边,用手一点一点地抠。看见哪个乡亲家草垛子上有形态较好、可塑性强的树根子,刘荣茂就去跟人家商量,给点钱拿走。“毕竟农村人家要靠这些树根子烧火啊,树根子还抗烧,咱不能白拿是不是?”从三十里堡,到向应、石河、华家屯,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金州农村的每一片土地。不少人都见过这个留着大胡子、大脑门、长头发的人背着麻袋,像个捡破烂的人,却不知他买树根子到底在干什么。

2

夫妻一起进行根雕创作

对于刘荣茂整天把家弄得像农村的柴火垛,妻子刘春荣不知道跟他吵了多少回。可是,看到那些不起眼的树根,经过刘荣茂的打磨、雕琢,成为艺术品的时候,刘春荣被彻底征服了。她不但不反对刘荣茂摆弄树根,甚至还开始跟丈夫一起研究树根。如今,刘春荣也成为国际一级根艺美术师。

刘荣茂夫妻的工作室墙外挂着各式各样的砂纸,院子里堆放着各种各样的树根。“这些树根都是我花钱买的。”刘荣茂说因为现在的政策已经不允许私人再到山上刨树根了,他就专门去收购。听说哪个地方要动迁后,刘荣茂会第一时间赶过去看看那里有没有树。如果有,他就跟人家商量树你伐走,根子卖给他。他现在已经记不清自己买树根到底花了多少钱。刘春荣介绍说,她印象最深的就是1985年,刘荣茂从甘井子买回来一只大树根光运费就花了450元钱,还动用了吊车。而当时,他们夫妻的工资才几十块钱。

刘荣茂说:“这些树根子,可不是死气沉沉的废物,在我眼里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用好了,用得得当,它们可能都是宝。看着它们,我就会兴奋、激动。”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根艺师而言,不仅要发现,更要发掘、创造与创新。根艺又可以说是一个“天人共创”、“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艺术,具有一种天然的情趣为最佳。刘荣茂正是用他独具特色的艺术眼光,给一个个烂树根子赋予了新的生命:生病的树根长了包瘤,那不正是腊梅的花骨朵吗?一个树根里鼓出一个包,那不就是“济公的脸”吗?当然,这只是浅层次上的发现,刘荣茂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他的作品都是向善、向美的,有的更给人以拼搏向上的力量。

巧夺天工的根雕作品

3

“根雕是个熟能生巧的活儿。”刘荣茂说,现在一个树根放到他眼前,只要三两分钟他就能根据树根的外形特征,在心里打好腹稿,两天之内就能完成一件作品。但是,有一件作品却让他琢磨了两年之久。说着,他拿出了自己最心爱的作品《五百年不屈》。他说,这是难得的“根抱石”,就是说树根把石头包住生长,形成有根有石在一起的奇特自然现象。因这样的材料非常难得,刘荣茂总琢磨着将其雕塑成一件精品。刘荣茂把它摆在饭桌上,每天吃饭时就对着它翻来覆去地看,一连看了两年之久。突然有一天,树根上两条细而弯的长筋,令他眼前豁然一亮。这不就是孙悟空头上的两条花翎吗?创作的激情一经点燃,便再也抑制不住,他放下饭碗,对其精雕细琢起来。只用了两天时间,《五百年不屈》便创作完成。被压在山下的悟空,两眼圆睁,力顶巨石,一副威武不屈的形象跃然而生。

刘荣茂的根艺创作注重天趣与人意的结合,注重神韵意趣和思想内涵,追求大格调、高境界,既能充分利用材料的客观性,又能大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保留传统精华,又能顾及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讲究艺术的对比和谐,根据人为的加工度,控制在似与不似之间,特别是对材料的驾驭和点化,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无论是蒂、节、疤痕、裂缝或是凹凸,在他的手里都能化腐朽为神奇。纵观他的根艺作品,刀法精炼、新奇,构思独特,造型生动、自然,质朴中透现神趣,精巧处彰显大气,给观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从事根艺制作30多年来,刘荣茂始终在苦苦探寻,不断吸取其他门类的艺术营养,在立意和主题上突出“新”字,在构思和构图上突出“巧”字,在材料选择上突出“奇”字,在制作工艺处理上突出“精”字,在总体表现形式上突出“美”字,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对话刘荣茂:树根是有生命的,根雕就是让树的生命得以延续

记者:听说金州的根艺美术协会是你一手创办的?

刘荣茂:因为登门拜师的人太多,我就想如果能成立一个协会,让大家一起交流创作,就能带动整个金州的根雕艺术有新的发展。所以,我就张罗成立了协会。但是,协会能够运作起来,并且发展壮大,我的爱人功不可没。她甚至放弃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专门为会员服务。

记者:目前协会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刘荣茂:协会现在有会员200多名,甚至还有普兰店、瓦房店的一些根雕爱好者。协会曾经赴京参加中国第七届根石优秀作品大展,为大连市荣获了12项大奖,捧回3块金牌、2块银牌和8块铜牌,并荣获全国唯一一个团体奖。

记者:你的根雕艺术风格追求的是什么?

刘荣茂:尽量保持树根的原貌,不进行过多的雕琢加工,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记者:你是怎么指导那些会员进行创作的?

刘荣茂:对于一个七枝八杈、形态复杂的根体,经过作者推敲确定主题后,下一步就是制作阶段。在制作时要贯彻“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制作原则,围绕着主题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计,合理而慎重地取舍。除对局部做少量的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应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体现。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因材施艺,进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到的加工,做到巧借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实现原定的创作设想。由于根雕要巧借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

记者:对于根雕收藏者有应该怎样保养根雕作品呢?

刘荣茂:防止根雕作品阳光下直接照射更忌阳光长期照射,过强的光照会使作品颜色褪化, 表面蜡层溶化,漆膜老化而脱落,甚至出现材质开裂等现象。防止根雕作品在过阴暗潮湿环境中存放,湿度过高,易滋生霉菌和病虫害,造成霉变、虫蛀、产生腐烂空洞现象。根雕作品一般不宜水洗,更忌水中浸泡,注意空气流通。防止化学物质腐蚀性的东西接触根雕作品,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引起根雕表面保护膜毁坏或起壳等现象。